《武媚娘传奇》随处可见的唐朝茶文化——解密大唐盛世的茶膏文化
《武媚娘传奇》随处可见的唐朝茶文化——解密大唐盛世的茶膏文化
近期《武媚娘传奇》热播,让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这段大唐盛世的历史。剧中无处不在的“喝茶”,目前小编发现片中凡是涉及聊天谈话的场景,不管是什么身份,都是在喝茶。
宫女春盈送礼:喝茶
娘娘们讨论宫心计:喝茶
李淳风拜访隐居山林的师傅:喝茶
电视虽多次提到,但还没百分百还原唐代喝茶特色。那唐代到底是如何饮茶的呢?茶膏文化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呢?请往下看!
唐代饮茶之风盛行,上起天子,下迄黎民,几乎所有的人都程度不同地喜欢饮茶。皇帝和臣子们文会时,令宫女随时以茶汤伺候,君臣在吟诗作对、切磋学问之余,茶用来解渴润喉、明目益思。唐人饮茶讲究鉴茗、品水、观火、辨器。在饮茶方式上,唐代有煎茶、庵茶、煮茶等方式。本文由安溪铁观音批发网http://www.cha315.com/收集整理(本批发网一市斤起按批发价发货,个人少量购买可通过快递做货到付款,欢迎订购)。
煎茶:唐代的茶叶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四种,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。饼茶经过炙、碾、罗三道工序,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,再进行煎茶。先将茶饼复烘干燥,谓之“炙茶”。等茶叶冷后,再取出打碎,展成粉末状,再箩的细筛,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。
庵茶:将茶叶先碾碎,再煎熬、烤干、春捣,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,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,称庵茶。唐佚名的《宫茶图》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。
正是大唐盛世如此的饮茶风行下,中国饮茶史上有茶膏源于唐、成于宋、兴于清、盛于当代之说。马上就带你一起来解密大唐盛世下茶膏文化的神秘起源。
公元780年,陆羽编著《茶经》。第二年,唐朝德宗皇帝召见陆羽,要他烹茶,皇帝品饮后,大加赞赏,封他为“茶圣”。《茶经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。
《茶经》记载:“茶叶出膏者光,含膏者皱,油膏其面。”表示在唐代,好茶表面上一定是“含膏者皱”,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。
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最推崇的好茶是“胡靴”。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,有细腻的皱纹状,就是“含膏者皱”的典型代表。
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“膏化”现象,并认为这个“膏”是茶叶中的好东西,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,而只是让“膏”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,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“茶膏”还有一定的距离。
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启示,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,“茶膏”一词竟悄然出现。
据吴任臣《十国春秋》记载,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(公元937年),就有贡品茶膏进献,即“贡建州茶膏,制以异味,胶以金缕,名曰耐重儿,凡八枚”。从这段文字中,我们不难发现:
第一、“茶膏”名称正式出现;
第二、外部用金丝芽装扮,显示贵重;
第三、数量极少,只有八枚,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,凸显稀少与珍贵;
第四、茶膏一亮相,就作为贡品出现——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,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,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。
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“茶膏”,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,都属于“含膏”的性质。
铁观音价格表:极品铁观音|特级铁观音|陈年铁观音|一级铁观音|二级铁观音|三级铁观音|四级铁观音|感德酸香型铁观音|袋泡茶批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