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溪茶叶发展历史
安溪茶叶发展历史
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,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。唐中叶以前,安溪县人口稀少,茶史无考。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,北方兵荒马乱,战祸不断。福建东南沿海,特别是泉州一带,远离战乱中心,局势稳定,气候温和,物丰人稀。这个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下移居。据安溪县民间族谱记载,在安溪县,已有邱、黄、陈、刘、林、周、廖、詹、王、吴、安等诸多姓氏经荆楚、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县,其中既有平民百姓,也不乏名人墨客,如唐末诗人周朴、五代越王钱俶幕僚黄夷简、上柱国廖俨、开先县令詹敦仁等。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,也带来了茶叶的生产技术,推动安溪茶业的发展。五代年间,与小溪场长官廖俨年龄相近、一朝为官、偕同入闽、一生视为知己的唐著名诗人、兵部侍郎、翰林学士韩偓在南安归隐期间,经常与廖俨相互造访,互赠诗文。韩偓留有诗句:“石崖觅芝叟,乡俗采茶歌。”足见当时安溪县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。
唐未,安溪的寺庙已开始种茶。在安溪县城西部的阆山(今为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)上,有座始建于唐未的古刹阆苑岩,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。本文由安溪铁观音批发网http://www.cha315.com/收集整理(本批发网一市斤起按批发价发货,个人少量购买可通过快递做货到付款,欢迎订购)。现存岩宇门联阴镌“白茶特产推无价,石笋孤峰别有天”,是研究安溪茶业发展历史的重要例证。
五代时,安溪县人在交往中已有将铁观音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。时在安溪县南部归善乡张仁里贵湖山(今属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)有一著名寺院,寺名称龙安岩(后改称青林岩),是安溪历史名岩。龙安岩的主持号清豁禅师,时为名僧。开先县令詹敦仁与清豁禅师均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交往甚密,并曾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,故交情甚厚。有一次,詹敦仁曾特往龙安岩专访清豁禅师,并接受了清豁禅师馈赠的茶叶。为此,敦仁受“龙安岩悟长老惠茶,作此代简”,作诗一首:
泼乳浮花满盏倾,余香绕齿袭人清。
宿酲未解惊窗午,战退降魔不用兵。
五代时,安溪县域西部山区佛耳山一带已产有茶叶。佛耳山为戴云山脉向安溪县东南延伸的西侧支脉,位于祥华乡白玉村,海拔高程1535.5米,为安溪县第二高山。詹敦仁卸任后在其山麓卜筑定居。时詹敦仁与名僧释宏道(号介庵)交情甚厚,释宏道特专程到佛耳山拜访敦仁。詹敦仁“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,煮茶待月而归”后,留下诗曰:
活火新烹涧底泉,与君竟日款谈玄。
酒须迳醉方成饮,茶不容烹却是禅。
闲扫白云眠石上,待随明月过山前。
夜深归去衣衫冷,道服纶巾羽扇便。
与此同时,安溪县邻近泉州一带官道中已有出售茶水的茶亭。有一次,詹敦仁自泉州返回安溪县,途中曾与名僧介庵相遇,于野店中啜茶,因天色已晚,曾寻旅馆同宿,并为此作诗二绝赠介庵:
其 一
三两人家起暮烟,夕阳风凛怯寒天。
君看云外孤僧老,一笠枯藤倒挂肩。
其 二
野店相逢说赵州,对师无语亦无酬。
道人已得三三昧,明月江头送渡舟。
综上所述,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安溪茶叶的起源最迟应在唐末,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。伴随着中原茶文化的传播,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,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。
铁观音价格表:极品铁观音|特级铁观音|陈年铁观音|一级铁观音|二级铁观音|三级铁观音|四级铁观音|感德酸香型铁观音|袋泡茶批发